Principles of Meteor
Meteor 是一个实时 full stack JavaScript 框架。Reactivity 是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。官网上列出了 Meteor 的7大原则或者说是特点:
-
Data on the Wire. Meteor 不发 HTML,服务器端只负责发送数据,让客户端来渲染
-
One Language. 前后端都是 JavaScript 语言
-
Database Everywhere. 前后端都可以直接创建存取修改数据库里的数据,并且安全
-
Latency Compensation. Meteor 在前端提前获取数据并模拟数据模型,使其看起来像是从服务器端立即返回了数据
-
Full Stack Reactivity. 实时相应是 Meteor 的缺省配置。在所有层面,从数据库到模板,都会在必要时自动更新
-
Embrace the Ecosystem. Meteor 完全开源并集成了很多现有的开源工具和框架。例如 Angular,React。Meteor 有自己的 AtmosphereJS 包下载管理应用,也可直接使用 NPM (目前是非官方支持)
-
Simplicity Equals Productivity. Meteor 简单易上手,API 简介优美
什么是 Reactivity
可能还有人不理解什么是 Reactivity。简单来说 Reactivity 就是数据传递的一种模式,特别是如何传递数据的变化。一种编程语言或者框架如果能够自动传递数据的变化,不需要用户再编写代码去更新使用到的变量,那么我们就说它是 reactive 的。
比如 Meteor 和 facebook 的 React 框架就是这么处理数据变化的,不需要额外的代码。如果 reactive 的变量发生了变化,那么框架会自动再次运行使用到这个变量且具有 reactive 特性的代码段 - 这里引入了一个 reactive computation/context (程序的上下文,一般是一个函数) 概念。如果配合使用 React,React 会自动在 virtual dom 上比较,然后只渲染更新了的那一小部分,而不是再把所有涉及到的无论变化与否的 view 都再渲染一次。这样不用自己再写代码来指定更新的地方,代码就更容易维护,前端的开发和运行效率都有提高。
举个例子。a = b + c
,如果 b 是 1,c 是 2,那么 a 的值就是 3。在不是 reactive 的函数里,如果 b 的值变为 4,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,你得自己动手去触发需要更新的地方;而在 reactive 的函数里,a 的值会自动变为 6。凡是在 Template 里引用 a 的地方都会变为 6,而不再需要手动更新。就是 b 和 c 改变了,这个 reactive 函数会被自动调用,再次计算得出 a 的新值 6。这样代码会少很多,逻辑也更简单,特别是涉及到需要再次渲染 view 的时候。
最后注意,要具备 reactivity,必须得满足两个条件。第一是要有一个 reactive 的数据源,第二就是这个数据源要在具有 reactive 特性的上下文里被使用。这样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副作用,可以选择不用 reactivity,如果不需要的话。
Reactivity of Meteor
Meteor server 端没有 reactivity,只有 client 端才有。 Meteor 数据库和模板都能自动更新,可以使用 facebook 的 React 使前端组件化,代码会更好维护。可以把 Meteor 看做是 flux 的一种实现,类似 redux 之类的。 Reactivity 可以避免使用很多回调函数。
Computation
下面是 Meteor 里自带的具有 reactive computation 特性的函数:
- Templates
- Tracker.autorun
- Template.autorun
- Blaze.render Bleze。renderWithData
不过如果使用 React 的话,那就是 <code>mixins: [ReactMeteorData]</code> 这个 mixin 和 <code> getMeteorData()</code> 函数一起使用。
变量
下面介绍几种 Meteor 常用的 reactive 变量。
- MongoDB
Meteor 里用得最多的 reactive 变量来源当然是 Mongodb 的 collections。
- Session
Session是 Meteor 提供的一个只在前端使用的全局 reactive 数据源。 只要 Session.set 被调用并且改变了原值,那么对应的 Session.get 所在的模板或者 reactive 函数就会被自动重新运行。
例如官方给的这个例子:
Tracker.autorun(function () {
Meteor.subscribe("chat-history", {room: Session.get("currentRoomId")});
});
// 下面这条语句会导致上面的 Tracker.autorun 函数再次被执行
// chat-history 的注册也转移到了 home
Session.set("currentRoomId", "home");
注意 Session.get 和 Session.equals 的文档里有这句 “…, invalidate the computation the next time the variable changes to or from the value.”, 这句话有点让人难以理解。它的意思是这两个 API 会使其所在的 reactive computation 失效,然后自动再运算。其实就是调用了 Session.set 且改变了原值之后,它所对应的 get 和 equals 所在的 reactive computation 函数会被重新运算一次。
还有如果遇到以下情况:
(1) Session.get("key") === value
(2) Session.equals("key", value)
(2) 比 (1) 要好,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新渲染。细节见文档。
但是如果要比较 object 和 array,不能使用 Session.equals。建议使用 underscore 的
_.isEqual(Session.get(key), value)
.
另外如果使用 Session.get(), 它返回的是一个克隆值,所以改变返回值没有任何 reactive 效果。
Session 因为是全局的,支持 hot code push。但是不支持用户 refresh page,如果 refresh,值会回到初始值。
- ReactiveVar/ReactiveDict
这两个未来会合并到后者 ReactiveDict。主要是用于本地变量。
- Meteor.status
不使用回调函数就可以实时获得客户端和服务器端连接的变化。
- Meteor.user / Meteor.userId
如果没有登录的话,值为 null。
- Meteor.loggingIn
获得登录状态变化,用于显示登录动画。
- The ready() method on a subscription handle
类似 subscription 的一个 callback 函数。在ready() 里,Meteor 会自动处理 unsubscription 和回收 subscription 的 handle。所以可以重复 subscribe 同一个数据源而不用自己 unsubscribe, 也避免了重复 subscribe 产生数据冲突。Meteor 还能自动判断已被 unsubscribe 过的数据,如果再次 subscribe 就不会产生 client server 间的重复通信操作。
高级用法
你也可以使用 Deps 和 Tracker package 创建自己的 reactive 数据源和 computation。不过这里就不介绍了。
Meteor 的坑:
- 目前 NPM 没有官方支持。不过第三方的支持也做得还不错。
- 很多时候必须得按照 Meteor 的方式来编程。如果是老手可能会觉得掣肘。但是反过来,我认为新手可以学到好的编程模式。
- 大而全的框架更新慢,特别是在前端这个进化快速到几乎变态的环境下。很多新的东西出来不一定马上用得上,不过如果是真的有用,总会有第三方集成支持。
- 数据库只能选 MongoDB。不过有 PostgreSQL 的第三方支持。据说其他数据库支持快了。
- 如果不读文档没有理解 Meteor 的机制会感觉黑魔法有点多。
怎么把这里的帖子分享到微信群? 我只找到微博 iOS 或者电脑
社区不支持分享。得借用第三方工具。
用微信浏览器就行了,打开后再转发
赞一个,这两天正在用meteor/angular/react,都是入门级,不过感觉思路挺新,痛苦并享受着!
@DevinXian 跳过 angular 吧,如果你不是已经会了。直接用 react
我在考虑写一篇怎么用 Meteor 加 React 的文章 把 Meteor 作为 flux、redux 来用。这两个其实很配 用 router 来作为 dispatcher,比如 FlowRouter, 然后 Meteor 客户端的 miniMongo 是天然的 store,配合 SubsManager 管理本地的 subscription Natually reactive!
mark